2019年社交产品创业还有哪些机会?

2014年起,微信和QQ占据着国内社交App的前两名。过去的2018年,社交行业共披露204起融资事件,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内容社群和陌生人社交。即时通信领域仅发生6起融资事件,资本十分谨慎。

文章转载自:产品狗日记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这里 查看更多社交产品行业报告



易观千帆数据显示,2018年11月即时通讯类APP TOP10中,微信和QQ牢牢占据前两名,两者活跃用户总和是余下8款APP的近20倍。



那么在社交领域,QQ和微信的笼罩之下,其它社交产品还有没有机会?


个人认为,从熟人社交和即时通讯切入的话,目前的确没有产品可以撼动微信的霸主地位。但如果从细分市场和陌生人社交,年轻人群等方面去探究,也还存在着一批值得关注的产品。而95后,00后正在逐渐成为陌生人社交和泛社交产品的主力使用人群,相比于其他人群来说,他们更愿意尝试各类小众新潮的社交产品。


本文希望通过梳理目前市面上有显著特点的社交产品,探寻社交类产品发展之路。


Soul:不看脸的精神社交


“社交界的豆瓣”Soul创立于2015年,主打精神交流,界面简洁文艺。从其官网介绍来看,Soul是一款基于“心灵”的匿名社交APP,产品通过“化学反应匹配算法”一键推荐用户可能喜欢的人,让用户通过在Soul上和聊得来的朋友沟通和交流来降低孤独感,提升幸福感。”



而2018年一次Soul服务器故障而登上微博热搜的事件,才让此前一直不被大众所知的Soul进入大众视野。以Soul为代表的年轻人群体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隐秘的亚文化群体,最新数据显示其独立设备数已达910万台。

 

Soul-月度独立设备数(来源艾瑞数据)


不同于此前“看脸”,依靠已有社交关系分发的传统社交产品,Soul“不看脸”、“匿名”,通过心灵测试和标签等大数据匹配机制,来完成陌生人之间的匹配行为。


Soul的注册方式只有手机号注册,没有微信,QQ等第三方登录,明确撇开成熟的社交关系链,甚至会提示用户是否屏蔽通讯录中的好友。通过完全匿名的形式,让用户可以不受已有社交关系的束缚,完全地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



用户在注册过程中,用户只能使用APP提供的头像,不能上传自己真实头像,让Soul避免走上“看脸社交”的老路,进一步巩固了匿名社交。



通过匿名,不看脸,Soul排除了传统社交产品的主要匹配机制,即“颜值”和“已有社交关系”。那么Soul的匹配机制是什么呢?


用户首次打开Soul,将会被要求参加一个性格测试选择标签。Soul根据测试结果和标签将用户分成不同的群体(星球),并通过算法将可能“合拍”的用户进行匹配。



除了算法匹配之外,语音匹配也迎合了当下热门的“语音社交”。



Soul上交流的发起也更为简单,门槛也更低。用户可以直接和选中的对象打字或语音。而不需要像微信QQ那样添加对方为好友,也无需双方右滑才能匹配聊天。


Soul这一类产品为什么能快速获得大量用户呢?


01 激发用户的口碑传播


独特的产品调性,激发用户的口碑传播。Soul所想要的正是打破社交即约炮的定律,让社交回归到“走心,真实,无负担”的初心之上。正因为此独特的产品调性,激发其用户之间的口碑传播。


02 抓住新生代网络居民的心理特点


Soul抓住了新生代网络居民(95后乃至00后)的心理特点。《腾讯00后研究报告》显示,更习惯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是00后的主要特征之一。“他们需要被认同,又渴望保持特立独行。既想沉醉于自我的精神世界,又渴望与外部世界产生联结。”


03 以现代年轻人的孤独为切入点


现代年轻人的孤独成为了Soul的切入点:微信上好友成百上千,能说知心话的没有几个。微信群里再活跃,心里总有一块不被人理解和认同的“孤独”。


Soul提供了这样一个社交场景:不用担心同学、同事、朋友会找到你,你可以尽情说平时不敢说不能说的话,释放自己的另一面,情绪也可以尽可能的宣泄和释放。


微光:看片交朋友的互动社交


微光由前A站前COO翅膀创立,于2017年10月上线。是一款一起看电影刷剧聊天的APP。据了解,微光的用户群体年龄在 15-24 岁,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其中以学生居多。


陌生人社交首先是搭建一个场景能够让彼此陌生的人有理由开始互动。之前的陌生人社交大多都是将这个场景搭建在“看脸”之上。新一代的社交产品则有意无意地回避看脸这个场景。如果说Soul是把场景搭建在大数据匹配之上,那么微光则是将这个破冰的场景搭建在“一起看片聊天”上。希望借助用户对于同一部电影、电视剧或是综艺的共同兴趣点交流,从而达到陌生人破冰,实现用户的实时交流。


“一起看片聊天”的需求由来已久,三五好友经常会就电影电视中的有意思的点在微信群里进行讨论。重大体育比赛时,除了线下相约看球,也有很多球迷会在微信群或直播间内聊天互动。


风靡各大视频网站的弹幕也反映了这一需求,如弹幕里出现“前面别走”、“那个喜欢 XXX 的等等我”这种话。微信上的交流局限于熟人之间,同时用户需要在不同的软件之间切换,比较麻烦;而弹幕又无法知道屏幕对面是谁,更无法做到实时交流。


微光正是希望解决这一痛点。用户在微光上可以选择自己当厅主开房间,也可以选择加入已有的房间。除了看片之外,还有“一起听歌”,“一起HHH”,“连麦睡觉”三个使用场景。



用户可以选择1V1房和多人房后,就可以开始互动,也无需添加好友。用户还可以选择“同步”,保证双方的进度节奏一致,可以有更多的话题进行交流。而一旦通过看片成为好友之后,就可以形成好友房。在好友的基础上形成类似豆瓣小组的圈子。形成了一条“看片--互动--找到同好---沉淀好友关系--继续看片互动”的闭环。


而微光能否再进一步,则取决以下两个问题是否可以应对成功。


(1)如何解决版权问题?

(2)如何应对大的视频平台上线类似功能,而大平台的版权质量和数量的优势则是微光短期内无法达到的。


梅花婚恋:二婚市场的探路者



提到陌生人社交,我们无法绕过婚恋产品。这个领域已经有成熟的巨头,如珍爱网和百合网。但他们都是针对一个更宏观的婚恋交友市场,但是很少有人会关注到二婚人群这样一个特殊群体。


民政部发布的《2017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我国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063.1万对,比上年下降7.0%;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437.4万对,比上年增长5.2%。也有数据表明,近年来离婚率在持续上升,从2010的2.0%上升到2017年的3.2%。


数据来源:民政部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而离婚人士同样有继续追求幸福和再婚的需求。然而尴尬的是,在婚恋市场上,离婚人士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排斥。此外,线下服务收费高,效果不佳;虚假信息较多;而专门服务这个群体的互联网产品则屈指可数。无论在线上线下,这类用户都缺乏有效的渠道来解决他们在婚恋市场的痛点。


梅花婚恋定位于“严肃的离异再婚平台”,则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此类产品。产品主打真实用户认证,用户如果想和心仪的对象进行深入交流则需要首先完成一系列严格的个人信息认证,包括身份认证,婚姻证明,好友背书等,通过这样的方式首先过滤掉虚假信息。


在梅花婚恋上,所有人都能接受离异人群,大家没有了心理负担,信息真实,大大提高了此类人群的征婚成功率,提高了效率,减少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用户除了在列表上浏览对象,还可根据自己的要求设置条件进行筛选。梅花婚恋的盈利模式则主要是通过VIP会员的会费。成为会员之后,用户可以获得高级筛选,优先推荐等特权,提高用户相亲的效率。


目前观察,梅花婚恋应该属于刚上线的产品,未来能否持续发展还有待观察。而在单纯的相亲交友功能之外,是否可以增加类似离异社区和心理辅导、婚姻咨询等相关的互动内容?通过挖掘这类人群更深层次的诉求,沉淀更多的用户。而用户池子增大了,相亲交友的核心功能才可以被持续放大和加深。


吱呀:用声音认识有趣的人


吱呀语音是一款主打年轻人声音社交的匿名陌生人社交 APP,和荔枝直播为同一家公司产品。


吱呀语音选择“声音+社交”做为自己的核心功能。用户在首次登陆之后,会要求用户录制一段语音,并对用户的语音进行分析,生成一张包含有主音色,音色评分,性格关键词等信息的声鉴卡,同时提示用户适合匹配哪一类音色的用户。同时通过对用户声音的包装和美化,勾起用户主动分享的欲望。通过用户的分享,带入更大量的用户。



而用户找朋友的过程,吱呀模仿了漂流瓶的形式。首页通过卡片展现其他用户的声音,用户可以选择喜欢或不喜欢。一旦选择喜欢声音,则直接进入和对方的聊天界面,无论是聊天还是成为好友,都无需对方的确认。


在一对一聊天之外,吱呀还有派对聊天。用户在直播间可以排麦,轮流进行语音互动,没有排上的用户则通过文字聊天。对喜欢的声音,用户可以选择打赏礼物。实际上就是把音频和直播间合二为一。



为什么不是视频社交而是声音社交?对用户来说,拍摄视频的成本更大,只是聊个天为什么要拍视频呢?拍视频的话我还要想拍什么?怎么拍?我今天衣服好不好看?妆要不要补一下?熟人还好,陌生人呢?第一次就开视频会不会很尴尬呢?这些问题都说明视频社交的门槛和教育成本过高(至少目前)。


相比之下,声音是人与生俱来的交流工具。声音更方便更简单,可以覆盖任何使用场景。声音比文字更方便,但又避免了视频社交的诸多问题。同时声音又可以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和隐私,你可能会忍不住想这个声音的背后是谁?他或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而这些又都是陌生人社交中的推进因素。


寸草心:男性占75%的老年社交平台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加重,互联网老年用户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有数据显示,2007 年之前,50岁以上的网民群体所占比重徘徊在 4%附近,2008 年到 2011 年之间这一比重出现了波动性地提升,从 2012 年开始,50 岁以上网民群体在网民中所占比例直线上升,到2017年达到了 10.6%。


除了“糖豆广场舞”这样“健身+社交”的产品之外,也有从资讯新闻切入,再衍生发展出小组社交的中老年产品。寸草心就是其中的代表。寸草心2016年开始时,只有新闻资讯功能,类似今日头条。在不断的迭代后,形成了“心友圈”,“心小组”“电台”等板块。



在心友圈里,用户可以自己原创也可以转载其他平台的文章。用户对文章资讯进行评论和互动。用户还可以参加不同主题的小组,在小组中和同龄人进行互动,以及参与线下活动。



中老年男性在熟人圈子内相对内敛,不太发表自己的观点,怕引起争执。而在偏陌生人的圈子里,发表自己的的观点或者文章会更加自由。而在一个专门的老年人平台上,大家语境相同,有相似的背景、成长经历,自然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会给老年人以更多的归属感和参与动力。


社交产品,如何突破?


就我国的社交领域而言,熟人社交市场在未来几年应该很难有产品可以撼动微信的霸主地位。如果要想发力社交产品,可行的打法或许是:从不同圈层突破,以“玩”来社交。


从不同圈层突破,是指我们跳出传统的以年龄,性别,地域划分用户的方式。而是要看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是一类人因为同样或相似的爱好,理念和诉求聚集而成的群体和圈层。抓住同一个圈层的特点和共性,更容易切入这个圈层,并获得用户。如梅花婚恋是从离异再婚人群切入,聚焦于垂直细分人群的痛点和需求。Soul这样的产品则通过大数据算法,进行“人以群分”。把不同的人群区隔开来,就免于鸡同鸭讲的骚扰,弱化头像和位置,强化的是共同的人格特质。


而2017年火爆网络的“中国有嘻哈”也从另一个角度去验证了圈层的价值。一个看似小众的圈层,经由视频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放大,最终突破了原有的圈层,并带入了更多的新鲜用户。


所谓以玩来社交,即打破以看脸+聊天为主的社交模式,而是通过有趣新颖的互动形式让用户参与进来,之后再沉淀用户关系。用户基于活动或是行为带给自己的满足,愉悦而沉淀在产品之上。


《唔哩星球》APP上的假面舞会”就很好地体现了以“玩”来社交的概念。在每天晚上8点,所有在此前报名过的用户都会集中在“舞池”中。而是系统会随机选择两个(注册)性别不同的用户当对方临时的“舞伴”,并随机发布一些用于“破冰”的小任务让双方一起完成。“舞会”在凌晨12点的时候结束,如果那时候任务还没做完,或是两人都没兴趣“揭开面具”,那么这场CP游戏也就结束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外一款“小肚皮”APP则是给00后提供各种各样的养成游戏,用户通过玩游戏成长,通过玩游戏结识朋友,并且因为朋友关系,又进一步沉淀在养成游戏之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玩”来社交是重心在玩这个行为之上,并不是因为社交而玩——不是让两个陌生人先成为某种关系,然后再玩游戏来加深社交关系。而是彼此玩的开心了,OK,我们再来深入交流。


微信的强势并不意味着社交的大局已定。


从用户成长角度而言,每隔一定周期必然会有新的用户成长起来。而这些用户基于其成长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的不同,会形成自有的圈层和代际差异。已有的社交产品未必适合他们。而新一代的用户,他们同代人的社交关系不一定是牢牢捆绑于已有的社交产品上,现在很多00后也用微信,但是在其他产品上却更为活跃。他们会有更多的空间去接纳、尝试并最终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社交产品。


技术和人的变化,推动着社交产品的多元化和迭代更新。同时5G时代即将到来,社交场景、移动应用将更加丰富,每一个纬度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商机,每一个垂直通道都可能裹挟众多用户。

 

未来新的社交产品会是怎样,我们不得而知。让我们抱着耐心和好奇心,去等待他的到来。

文章转载自:产品狗日记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End -


疯狂BP免费在线商业计划书制作工具,提供各行业海量风格模板、创业计划书范文教程,此外还有专门团队提供商业计划书定制优化融资对接等服务。